原标题:张隽杰:生命定格在工作岗位
“我这两天一直胸闷不舒服,一会儿去医院,下午的会不一定能赶回来。”
2022年9月20日8时51分,张隽杰发出这条工作信息。8分钟后,他倒在了岗位上。
张隽杰生前系辽宁省大连市公安局刑事科学技术支队一大队副大队长,因心源性猝死,生命永远定格在他挚爱的工作岗位上。
“能干我就多干点儿”
2022年8月底,大连突发新一轮新冠肺炎疫情,张隽杰再次主动请缨作战,吃住在单位,参与流调溯源、兼顾理化检验鉴定“双线作战”。
“我还年轻,我先上。”每每遇到急难险重任务,张隽杰总是这样说。
流调工作争分夺秒。为了能够以最快速度找出疫情风险点、及时提出有针对性的管控建议,他日夜与电脑、电话为伴,每天休息不到5个小时。其间又连续工作50多个小时,以精准的检验鉴定为多起突发案事件的侦破和定性提供了关键证据。
9月18日,连续奋战了17天,刚刚回去休息了几小时的张隽杰又回到了工作岗位。张隽杰对同事说,“过几天我家老二该出生了,我怕到时候请假了你们压力大,现在能干我就多干点儿。”
同事洛峰回想当天的一幕,红着双眼说,“张隽杰总是很少考虑自己,把更多方便留给别人。”
9月19日,吃过午饭的张隽杰明显感到胸闷不适,同事们都劝他立即停下工作去休息。考虑到手头堆积的工作,他还是决定当天留守岗位,检验工作一直持续到深夜。
9月20日9时,坐在办公桌旁工作的张隽杰起身时突然摔倒在地陷入昏迷,而他的嘴却微张着,似乎还有许多话要说。
“和他在一起很安心”
“张隽杰工作极其严谨,每一次检验都会额外留好备份。这是他多年来坚持的习惯。”大连市公安局刑事科学技术支队一大队大队长王彬眼里有赞赏,也有不舍。
遇到棘手案件,张隽杰总是废寝忘食,不知疲倦。夜深人静时,同事们常见到他在操作间里与各种试剂“相伴”,因此他被誉为警营里的“化学家”。
张隽杰以一股学者式的“钻劲”,和同事们并肩攻克了一个个科研难关,破获了一件件大案要案。参加公安工作以来,他累计完成各项检验及鉴定工作820余起,处理各类检材4000余份,勘查各类案事件现场300余起,先后出具鉴定文书300余份。
“和张隽杰在一起工作,很安心。”这是同事们常说的一句话。
“他有老技术人那股劲”
张隽杰喜欢搞技术,带同事们一起搞科研。2022年年中上报公安部科技应用创新项目课题,他作为课题组组长跟大家说好一起去领奖,如今却永远无法兑现了。
“张隽杰身上流淌着老一代技术人的精神传承,就像一棵大树,供人乘凉,从不索取。”张隽杰初入警的师傅许婷珊说。
理化检验鉴定工作是复杂而枯燥的,张隽杰却能用“匠心”打磨“家伙什儿”。2018年,张隽杰作为大连市公安局刑事科学技术支队专业技术青年骨干,参加了由公安部刑侦局组织的刑事重点标准专项工作,主持承担《疑似毒品中哌嗪类的气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检验方法》的行业标准制定。
2022年5月1日,张隽杰参与制定的这个行业标准正式实施,有力推动和指引相关案件的检验鉴定。他的“匠心”为大连公安赢得了同行的认可。
2019年,大连市公安局刑事科学技术支队启动全国第一台移动实验室建设项目,张隽杰负责应用探索和日常维护保养,最终成为这台“移动实验室”的“指挥官”。
在一次重要任务中,张隽杰作为大连市理化专业技术骨干参与其中,使用移动实验室检验样品51批次、710份,圆满完成工作任务。
“他值得信任和依赖”
办公室窗台上,一盆张隽杰悉心种下的草莓还在不知情地生长着。以前草莓一长好,张隽杰总是迫不及待地摘下,开心地拿回家给女儿吃。
“太突然了,感觉失去了一位亲人。”和张隽杰朝夕相处的同事姜俊峰说。
张隽杰阳光正派、为人纯粹亲和,把单位当作家,把同事当作亲人。同事母亲去世,他宽慰支持;怀孕同事出现场不方便,他主动承担;同事买房首付款不够,他伸出援手;为省下每次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的精密仪器维修保养费,他自费购买工具包,自学仪器构造,研究维修方法……
桌上摆放的办公用品、电脑里的检材清单、宿舍衣柜里的警服,还有停放在墙边的自行车……
在张隽杰离开前的那个早上,他还跟同事说:“今天骑车很疲惫,可能因为太久没有锻炼了。”
张隽杰的同事们至今不愿挪动任何一样他的物品,就好像他从未离开过。
张隽杰检验过海量的检材,分析出无数的成分,唯一不必鉴定的,是他自己,也是每一位大连公安人红色的基因、流淌的铁血,这是全警上下刻进骨子里的忠诚信仰、血性担当。
本报记者 韩宇
本报通讯员 王灼灼 王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