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最高人民法院发布7起医保骗保犯罪典型案例
伪造病例、虚开药品、“挂空床”,违法!
伪造病例、虚开药品、“挂空床”……最高人民法院日前通报7起依法惩处医保骗保犯罪典型案例,从多角度反映医保骗保犯罪的行为手段及其危害。
其中一起案例中,靳利娟等人利用经营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有预谋地收集大量医保卡,采取虚假入库单、虚增药品数量等方式进行药品登记入库,并有规律地持医保卡挂号,开具虚假处方单,虚假交费,进而骗取医保报销款,7年骗取医保基金3000余万元。最终,靳利娟被判处无期徒刑,其他被告人被判处有期徒刑刑罚。
在一起“挂空床”骗保案例中,某民营医院股东、院长以免费体检、康复的名义,吸引持有医保卡的老人到护理院进行简单的体检,或不经体检后直接用老人的医保卡办理住院手续,在老人不需要住院实际也未住院的情况下,虚开、多开药品、检验、护理等费用,骗取医保基金115.6万余元(其中14.1万余元尚未核发)。
而另一案例显示,某医疗机构以“交100元住院”的宣传方式吸引参加新农合的病人住院,采用“大小处方”,即以小额处方为病人治疗,以大额处方虚增药品金额,骗取医保资金39.8万余元。
最高人民法院刑三庭有关负责人介绍,审理的医保骗保刑事案件涉及罪名以诈骗罪居多。从案件呈现的特点来看,首先是犯罪主体多元化。骗保的主体既有定点医疗机构、零售药店、参保人员,也有医保卡或药品收购者,部分案件还涉及医保局工作人员。
同时,犯罪手段呈现多样化特点。既有医疗机构或参保人伪造病历、票据,虚假报销或串换诊疗项目,虚增诊疗费用,也有参保人冒用他人医保卡、超量购买药品后转卖牟利、重复报销医疗费用,部分案件还涉及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便利,侵占医保基金。医保骗保犯罪行为隐蔽性强,部分案件时间跨度大、犯罪次数多、涉案金额高,严重损害了医保制度的健康持续发展。
该负责人介绍,医保骗保犯罪案发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参保人法律意识不强,有的医保经办和报销审核机构对报销材料审查不严。此外,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农村合作医疗三大系统不联通,医疗机构之间、医院与医保部门之间信息共享机制不健全,监管体制不完善,给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最高法要求各级人民法院加大惩处医保骗保犯罪力度,从严惩处医保骗保幕后组织者、职业骗保人等犯罪分子。
(记者卢越)